im体育从教学设计看文本解读的呈现

  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11-14 12:27

  歌德曾说:文本内容谁都看得见,但文本的形式背后隐含的是个秘密。海明威说过,经典文本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。那么如何去挖掘背后隐含的秘密,如何去发现经典文本的另外八分之七。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。

  对于文本,教师不能依靠参考书和网络,要有自己的理解,有时还要有一定的质疑精神。参考书和网络只是对自己的补充。然而,一个教师光拥有一定文本解读能力是不够的,还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。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环节设计,让学生去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。教师把自己的文本解读,通过教学设计进行转化,让学生去理解。

  想要用教学设计体现自己的文本解读,除了自己去构思外,还要多多看别人的课例,揣摩学习。近日,有幸聆听了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徐金国《以读促写读写结合》的讲座。下面结合这个案例,去揣摩作者的文本解读的体现。

  整节课共分为四个板块:读一读、说一说、写一写、比一比。从四个板块可以发现,设计到了听说读写,还有对比。可是如何进行读说写比?下面我们看看徐特的构思。

  揣摩教者文本解读:教师发现了诗中的对比事物,有生活、态度、情感、重量等不同。这些对比给人很多思考和震撼。对比中就能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感情变化。所以,作者就抓住了对比。紧接着出示整篇文章,标好停顿。并用括号标出应该注意人物的态度变化。抓住对比进行朗读,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。并为后面的文本分析打下一个基础。

  说说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假如用几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这个故事,想一想,该怎么说?( )→( ) →( )→ ( )

  揣摩教者文本解读:这是一篇叙事诗,故事跌宕起伏,扣人心弦。复述故事,其实就是加深文本内容的理解。但是仅仅复述故事是不行的。用四字短语来概括,具有一定难度,但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。

  当学生呈现自己的答案后,教师呈现了自己的答案。两者之间肯定会存在不同。在赞同哪一个的分歧中,学生的评价,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再一次细致梳理。质疑辩论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认识的过程。

  在荒无人烟、人迹罕至的深山中,在豺狼虎豹经常出没的密林中,一位没有家室、没有亲人的老人长年累月在这里砍柴烧炭。多么孤苦的老人啊!

  火红的炉膛前,一位白发苍苍、衣衫褴褛的老人,呛着浓烟,一边大声咳嗽,一边不停地忙碌着。一会用力添柴,一会小心点火,一会低头送风,一会弯腰出炭,一会……,老人大汗淋漓,气喘吁吁。多么勤劳的老人啊!

  揣摩教者文本解读:古诗具有一定的凝练美和想象美。把它转化为现代文,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,其实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再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,体会人物形象,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  但是,学生可能会仿写的不佳,教师出示了范例,起到了示范作用。这个示例中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,其实就是一个写作小训练。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师指导课堂的教学思想。

 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,遇宦者称“宫市”取之,才与绢数尺,又就索“门户”(给宫廷看门人的进门费),仍邀(要求)驴送至内。农夫涕泣,以所得绢付之。不肯受,曰,“须汝驴送柴至内。”农夫曰:“我有父母妻子,待此然后食。今以柴与汝,不取直而归,汝尚不肯,我有死而已。”遂殴宦者。街吏擒以闻,诏黜(zhào chù下诏书罢免)宦者,赐农夫绢十匹。

  提问读上面这则故事,与《卖炭翁》进行比较,你发现诗人做了哪些改动?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改?说说你的思考。

  揣摩教者文本解读:文本中的的卖炭翁的性格是逆来顺受的,没有反抗精神。怎样让学生去体会他的悲剧性结果?《顺宗实录》节选中农夫的形象、宦官的结局,恰好与文本中卖炭翁相反。这种对比,让学生发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,也发现了社会环境的不同。